今年初,曾有一级市场投资人预言,2025年会是人形机器人公司的“生存年”。理由是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风口从2023年已经开始,按照风口“两年一轮”的规律,当投资热度减退,相关创业公司或在2025年进入淘汰赛。
“原本业内预计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大考,但资本热情推迟了淘汰赛的到来。”王晟表示,“今年春节以来,DeepSeek、宇树科技等爆发带动了市场情绪,大量尚未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创投机构涌入‘补票’,延缓了原本可能到来的行业‘达尔文时刻’。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生存考验可能会推迟至2026年。”
“达尔文时刻”即某一行业或领域进入激烈竞争与淘汰的关键转折期,其命名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中的“适者生存”法则。
“人形机器人浪潮肯定会有几起几落。目前可能已经到了第一波浪潮的尾声,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该进场的,都差不多进场了。”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王学辉表示,“今年只要讲具身智能概念的企业基本都能拿到钱,但明年人形机器人公司可能就不会像今年这么容易拿到融资了。”
王学辉认为,具身智能技术浪潮可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:第一阶段讲的是市梦率,头部企业能以宏大愿景支撑估值,无需短期盈利;第二阶段关注市销率,企业转向寻求场景落地与营收增长,这时头部企业可能与各种有场景落地的企业并购整合;第三阶段回归市盈率,随着行业逐渐成熟,企业聚焦盈利能力,追求稳定的财务表现。整个三阶段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。
“今年,我们对投资的许多机器人公司并没有特别强调盈利要求,而是要求他们‘快’。”一位深圳投资人表示,“快,意味着在技术投入、技术探索和应用探索上都要做得比别人快,保持在行业的头部位置,这是首要目标。同时,实现销售也很重要,要尽快进入相关客户供应链中。如果现在不进入,将来当客户的技术成功了,你可能会错失作为供应商的机会。”
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具身智能创业者表示:“当前我们能做的是两件事,一是练好内功,二是融资‘囤粮’。回顾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打车软件等领域发展历程,都经历过投资泡沫化的阶段。历史无数次证明,泡沫破裂后并不是一地鸡毛,而是那些囤了最多粮、内功修炼最好的企业活下来了,并且发展得很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