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酷炫表演到实际应用,什么才是人形机器人需要的关键技术?这是一二级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。
在王晟看来,人形机器人真正的“智能”是能够感知、理解世界以及和外界互动,实现“理解环境-自主决策-精准执行”的闭环。因此,具身大小脑等环节的技术突破非常关键。
仁桥资产创始人夏俊杰认为,AI的发展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前提,或者说,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AI,而不是机器人。如果没有AI加持,人形机器人很难找到应用场景,在工业中做不到自动化流水线的要求和成本压降;在服务业中也满足不了客户的复杂指令和需求。因此,按照这一逻辑,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和成熟在时间上应该会更靠后,且受制于AI的发展。
沈平虹表示:“在后续产业链投资上,我更倾向于关注机器人的大脑、控制环节和电池续航。机器人的控制涉及到芯片、底层代码环境、传输协议以及算法。在当前各家公司硬件差异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,偏软的部分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,这其中会涉及到很多‘卡脖子’的环节。对于续航,当前机器人的真实续航也就2个小时,无法长时间工作,而轻量化的要求又限制了进一步增加带电量。因此,后续电池环节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,比如固态电池。”
沈平虹说:“相比于技术层面,我其实更关心企业介入机器人行业的态度和决心,是简单的融资做股价,还是从战略层面躬身入局。短期机器人业务对上市公司收入贡献有限,相反还会有大量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,对于绝大部分制造业公司而言,老板是否有决心每年烧钱去做投入至关重要。”
对于投资人而言,“数星星”的浪漫与“翻账本”的理性,终需在技术落地的土壤中找到平衡。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,不是实验室里的完美样品,而是客户愿意买单的交付产品。资本需要克制“赚快钱”的冲动,创业者更要脚踏实地打磨技术。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超过估值膨胀的节奏,这场变革才算真正开始。